当前位置:必读小说>历史军事>布衣枭雄> 第五百十二章 一个大局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百十二章 一个大局(1 / 2)

殿内,原本都恨不得将苏祁安极刑的众人,不到一刻钟时间,瞬间转变了态度。

不仅没有坚持所谓的严惩,反而清一色的站在苏祁安这边,齐齐出声,支持给苏祁安封侯。

这种转变,看的文宣都一脸懵,他目光看着一旁的苏祁安。

此时的苏祁安,脸色平静,仿佛众多官员的转变,都在他的意料之中。

“这或许就是祁安布置的后手吧?这后手准备的真是了不起,我还真是小看了。”

文宣心中暗暗咂舌,本以为这次朝堂议罪,怕难分伯仲,一时半会很难有个结果,文宣都准备打持久战了。

但就半个时辰的休息,这态度,特别是郑源,都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。

能让这些官员转变立场,苏祁安手里,肯定有拿捏他们的把柄。

只是这把柄是什么,只能等退下后,文宣要找苏祁安好好聊聊。

相比较文宣的震惊,苏祁安表情平静,但心里对这一幕,多少有些不太满意。

他的目光若有若无的看着龙台上的苏玄庸,心里暗暗感叹。

“哎,这次终究是错失了一网打尽的机会,陛下还是收手了。”

这次的朝堂议罪,议的的确是苏祁安过失,可在私底下,苏祁安早就和苏玄庸达成了共识。

借着朝堂议罪,直接将这些官员、国公一网打尽,不说直接换了,但起码也得清洗一半左右。

朝堂的两派对立,是苏玄庸一手策划的,但是被允许在合理范围。

可苏玄庸不允许的是,朝堂官员的联合一致,如果是这样,他的权威会受到很大的挑衅。

毕竟,有一次联合,接下来就会有第二次,因此,无论如何,皇权的绝对权威,是不能受到挑衅的。

所以,趁着苏祁安回京时,通过冯正这个中间人,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苏玄庸。

如果二人合作,对苏玄庸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,基本上,这提议,苏玄庸和苏祁安是一拍即合的。

苏玄庸之所以愿意和苏祁安合作,笃定他并未像郑源、赵成抨击的那种心怀不轨。

除了有冯正的助力,主要还是靠着罗清远的暗中上奏。

将一切的前因后果一一解释,这份奏报,在苏祁安离开西州前,早就提前抵达京都了。

罗清远的上奏,苏祁安是有担忧的,本想拒绝的,直到林苑之给他透露了一个消息,瞬间就打消了苏祁安的顾虑。

那消息只有一句话,“罗清远曾是前太子苏宁的老师,也就是太子师。”

就是这句话,不仅解开了苏祁安之前的一些困惑,更是明白了,为何罗清远会被龙卫多年来保护。

苏玄庸对苏宁当年的重视,不用苏祁安多说,谁都清楚。

当年,苏宁入驻东宫,苏玄庸在他头上灌输了相当多的心血,如果不是因为早逝,大凉下一任皇帝,妥妥就是苏宁。

无论是谁,都撼动不了苏宁的地位,而那时候,能成为太子师,地位身份的尊贵被看重,可想

而知。

虽然当年的太子师,不止罗清远一人,但足以说明苏玄庸对罗清远的信任。

也就是这个原因,哪怕罗清远选择隐退归隐,苏玄庸对他的看重,也从未减少,否则,也不可能这么多年,一直派出龙卫,轮换保护他的安全。

转念一想,如果苏祁安真是第二个唐丰,恐怕在他取代唐丰后,都不用苏玄庸出手,罗清远就会对付他了。

因此,罗清远的重新出山,重新担任州牧,甚至都不用冯正过多说什么,苏玄庸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,就早早同意了。

所谓不经过朝廷同意,任命州牧这事,基本上就不叫事。

这事的隐秘,苏祁安并没有公开,为的就是让群臣对他的议罪多一层罢了。

加持在他身上的罪越多,到时的反击就越大,可以说,这次的朝堂议罪,从头到尾,就是苏祁安和苏玄庸为这些群臣,布置的局。

这个局从刚开始的群臣在朝堂争执那刻起,就已经开始了。

一直到朝堂激烈愈演愈烈,最后逼迫苏祁安回京,接受朝堂议罪。

这中途的一切过程,都是按照苏祁安、苏玄庸的计划去走。

可直到最后时刻,本可一举拿下,恰恰苏玄庸却突然变了态度,话出一半,直接收手了。

这才是苏祁安最不满意的时候。

随着群臣的纷纷下跪请求升苏祁安为一等侯的声音响起,龙台上的苏玄庸,沉吟一会,轻声道。

“哦,各位都是这态度嘛

?是否真没意见?”

“回陛下,我等没有意见。”

一众支持声音再度响起,苏玄庸点头,笑着道,“好,既然各位大臣都没有意见,传寡人旨意,升东山侯为一等候,赐京都府宅一座,奴婢仆从五百人,赏银五十万两。”

“陛下圣明。”

一众恭维声音,在殿内响起,一场气氛紧绷严肃的朝堂议罪,最后演变成了给苏祁安封侯,这一幕怎么看,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
苏玄庸挥手示意,恭维的声音渐渐平静,他的目光环视众人,轻声道。

“这次的议罪,说来只是一场误会,既然误会解开了,那便到此为止,日后休要再提,你们都是朝廷的支柱,有一些小的恩怨摩擦,寡人能理解,但切不可上升到不死不休的程度。”

“这次你们的联合批判东山侯,虽然出发点是好的,但寡人并不想看到各位的齐心协力,是用在这份上,希望各位能够齐心协力,替朝廷分忧,为大凉的发展贡献一份力,寡人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
苏玄庸的这话,看似没有责备,但在场大臣后背发寒,身为朝廷的重臣,各个都是有几分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必读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