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必读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测字天师> 第六百四十九章 兄弟相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四十九章 兄弟相残(1 / 2)

嘉靖差点咬了舌头,但他知道师弟的测字一向神准,这让他顿时变得不自信了。

“不可能啊,难道说连朕都阻止不了他们兄弟反目?这怎么可能呢?”

萧风也在隐隐的担心,毕竟巧巧是要嫁给景王的。若是这小子最后出点什么事儿,那巧巧怎么办?

要么现在反悔?可自己都答应景王了,差不多整个京城也都知道了,好像也不太行。

萧风叹了口气:“师兄,现在想这些也没用。两位王爷也是我的弟子,景王将来还是我的女婿。

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儿,我一定会协助师兄处理好的,大不了让他们离得远点就是了。”

听到萧风的保证,嘉靖稍微放心了一些。然后他就想到,若是自己能飞升,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。

自己得道成仙,这两个家伙就算发生点什么事儿,自己自然明察秋毫,而且谁敢乱来,自己吹口气就摆平了。

“师弟,如今草原一统,苗疆归流,倭寇尽灭,关外平和,联邦成立,四海宾服。大明国运可称昌盛了吧。

只是为何我感觉修道并没有精进太多,也迟迟见不到飞升的迹象呢?不知师弟有何看法?”

嘉靖今天本来就是以商量婚事为借口,找萧风来西苑讨论修道话题的。旧事重提让萧风测字,本来只是铺垫一下。

原本想着裕王选了皇位,景王选了巧巧,再怎么测也测不出兄弟反目来了,就可以趁机愉快地转到正题了。

想不到铺垫铺出了这样的结果,原本的兄弟反目,反而升级成兄弟相残了,这让嘉靖心情十分沉重。

但随即想到一切都可以通过飞升解决,他也不顾话题转得生硬了,强行并线到飞升之路上。

萧风略一沉吟:“师兄,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件事。老君告诉师兄,以大明国运为辅助来修道,肯定没错。

师兄现在还感觉不到修道精进,想来是有两个原因。第一是国运尚且不够,第二是师兄心有块垒。”

嘉靖一愣:“国运到这程度了,还不够?这番文治武功,朕自觉已经可以成为千古一帝了吧!”

萧风摇头道:“师兄,时代不同了。当年秦始皇一扫六合,占据长城之内,就已经是千秋功业了。

为什么?因为当时人们只知中原之地,中原之外皆为不毛不化之地,视若无物。

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,当年这些化外之地,如今都已进入大明国土,成为了大明国运的一部分。”

嘉靖连连点头:“对呀对呀,所以大明国运应该增强了很多才对,得道飞升应该水到渠成啊!”

萧风摇摇头:“师兄,人们常说,治大国若烹小鲜,这句话的意思你真的明白吗?”

嘉靖不太开心,师弟呀,你是不是真当我是个只知道修道的昏君了?我也是个合格的皇帝好不好!

“治大国若烹小鲜,是《道德经》中的话。小鲜是指小鱼小虾,嫩极难烹,扰动易碎。

火候不能太猛,动作不能太猛,调料不能太重,锅铲要少搅动,要顺其自然,方得至味。

老子之意是教导后世为君王者,当无为而治,顺其自然,朕一直是按照这个方式来治理国家的啊!”

萧风点点头:“师兄所言不差,自古以来,这句话都是这样解读的,只是却无人知晓还有另一层意思。”

嘉靖顿时两眼放光,他知道萧风的很多知识来自于仙界,比起人间常见的说法颇有新意。

“哦?这话还有别的意思吗?你倒是说说看。”

萧风点头道:“这句话既然出自《道德经》,自然是老子之意。后人解的并不算差。

可《道德经》中还有一章,‘小国寡民’,这个师兄自然是知道的。”

嘉靖连连点头,表示这不是废话吗。我要是连《道德经》都不能倒背如流,那还修什么道,飞什么升啊!

《道德经》在道家的地位,极其特殊,既是至高经典,也是入门宝典。

道家的最低门槛,就是《道德经》,而道家的至高境界,还是《道德经》。这听起来很复杂,其实一点也不简单。

最高即为最低,最大即为最小,最多即为最少,最强则为最弱,最快则为最慢,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玄。

但其实很多人在不同的时候,都曾亲身体会过这其中的道理,只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深入琢磨罢了。

比如旋转的螺旋桨,在到达极快的速度时,看起来反而像是静止了,还不如慢的时候快。

东西小到极点,比如细菌和病毒,人们看不见。而东西大到极点,比如地球,人们一样看不见。

东西少到极点,比如圣人,人们就看不见。而东西多到极点,比如坏人,人们一样也看不见。

当人人都是圣人时,人们自然看不见圣人,当人人都是坏人时,人们自然也看不见坏人……

这其中的道理,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,嘉靖自然是不会让萧风这么水下去的,马上表示自己都懂。

“小国寡民,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,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
这是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国家状态,他也认为国家越小,人们才越能做到清静无为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必读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