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必读小说>历史军事>重生王伦之我的梁山> 第135章 这老太监不地道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35章 这老太监不地道(2 / 2)

善,苏过也有些愕然。

他用的是钟毓、钟会兄弟见曹丕的典故。史书上说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,曹丕问:“卿面何以有汗?”钟毓对曰:“汗出如浆”。复问钟会曰:“卿何以不汗?”对曰:“汗不敢出”。

世人因此说钟毓遵守礼法而知畏惧、有忠臣的品格。事实上也是,十4岁时即为散骑侍郎,后仕至车骑将军,虽机捷,但是明白事君之道。

钟会则不和钟毓1样。他的仕途远胜于他哥哥,为人有权变、有智谋、有勇力,但终给人很狡猾的感觉。当然,结局也不好,灭蜀后想叛司马昭在蜀中自立,被后者诛族。

王伦用这个典故只是为了衬托梁师成在其心中之威,并为后来峰回路转的夸奖作铺垫。他还巧妙地把其对苏过的尊重移到自己身上了,却毫无维和感。

这么1说,不管先前梁师成和苏过的互动有没有半分兼顾王伦的意思,到这里都得硬生生地默认后者,否则怎么对得起“礼贤下士”这个美好的形容词?

梁师成捋须而笑----其实这是王伦的想象----太监哪来的胡须?只是文学作品里不如此写,不足以表明内心的高兴罢了。

“廖小官人说的有趣,只是梁某岂敢以谦逊自居?请坐,来人,上茶!”

嘴上谦逊,行动上却表明了他对王伦的好感。无移时,人已高坐,茶香已溢满客厅。

“小可谢太傅。只是小可才疏学浅,又名声不彰,太傅何以对小可如此看中?昨夜便担心‘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’,恐伤太傅之心,故而1夜没有睡好!”

梁师成便作出1番礼贤下士的模样:“廖小官人不必自谦,你作的那3首诗词,现在京中已传遍了。都说是自老儿之后数十年难得的佳作,便是某听了也觉得十分之好!能作出这等锦绣文章的,必非凡人,否则苏贤弟也不会极力向某推荐!”

他都把他老爸拿出来了,王伦这才相信他是真的赞赏自己的“作品”。

是不是很奇怪“老儿”是谁?其实就是父亲,是不是想不到?

宋朝赵彦卫的《云麓漫钞》中提到:“今人称父曰爹,语人则曰老儿。”这种称呼应该是宋朝的时候用的比较多,放在现在,可千万不能这么叫,除非你很抗揍,或者不怕揍。

坊间1直传闻,梁师成的便宜老爸是苏轼,他本人也从不否认,并且“自言苏轼出子”,主动报料说自己是已故大文豪苏东坡的私生子。

为了认这个“爹”,还不惜花钱上赶着巴结苏家的人。苏轼的3子苏过因受到父亲的牵连多次被贬谪,直到宋徽宗继位、苏轼故去,苏过才结束放逐,但仍不得志,梁师成于是大送温暖。

每次来京,必请其入住梁府。“苏学士使1万贯以下不须复”,随便他拿去花,是实。

梁府成为他的第2故乡,他在梁府成为“2主人”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当然,认了爹,也得为爹做些事情。这1点,梁师成倒还值得称道。

在当时,苏轼这个“爹”还有历史问题尚未“平反”,因而并非认了就能拿来说事儿。苏轼的问题出在他的所谓“元佑党人”身份上:宋哲宗绍圣年间为恢复新政,将包括苏轼在内的1大批旧党人物加以贬谪和禁锢,至徽宗1朝,仍是“天下禁诵轼文,其尺牍在人间者皆毁去”。

梁师成于是以“先臣何罪”向宋徽宗诉冤,结果还真起了作用,自那以后“轼之文乃稍出”,朝廷对其禁锢渐渐有所松动,梁师成终于可以苏轼文章继承人的身份虚张声势了。

不过随着“拼爹”效应的显现,梁师成1发而不可收,后来就过分了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必读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