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44章 捡漏(1 / 1)

春节一过,苏钟军比宋巧还担忧那笔钱。

每天下班回家问的就是收到款没有,要是需要,他厚起脸皮去找找余司令。

三番五次的问,宋巧一时也有些摸不准。

就当自己犹豫要不要上门问问余司令的时候,父母亲的电报来了说是已经上车,按计划三日后到火车站。

宋巧拿着手里的电报,既高兴又失落。

“我还以为是汇票呢。”

刚进大院,身后的邮差又叫住她:“宋巧,还有一封信。”

她接过一看,下排有一串英文地址,心里一紧,急忙拆开一看是高岚寄来的信和银行的回执单。

里头还夹着一张照片。

青花瓷的蜡烛盏摆在富丽堂皇的展厅里,右下角有个标,高岚没给她拍价格。

原来高岚特意给她找了理由能将大额的港币兑换成人民币,所以才耽搁这么长时间。

不然这二十万是很难汇过来的。

兜里有钱了,宋巧催朱大爷加快脚步,得在全面取消粮票之前抢占先机。

就在她为酒楼的事忙着不着家的时候,冉大爷请她到冉氏炒菜馆一趟。

今天上午,组织把炒菜馆正式还给冉大爷。

按照两人的协议,等冉大爷老两口归西后,这饭馆才是宋巧的。

可看着她是真心为冉氏菜好,而且酒楼一旦真定下来那不得十几万?

两口子不能做不报恩的人,所以商量一宿决定现在就把冉氏炒菜馆给宋巧。

他们跟着宋巧亲自去住房办一趟,把地契换成房产证,写上宋巧的名字。

“您……”宋巧感动说不出话。

她是以真心换真心成功了。

“不过还是那句话,你得负责给我们老两口养老送终。”

这一决定,三个儿子是彻底和自己闹掰了。

冉大爷心里多少有些不得劲儿。

宋巧上前搂着他:“你还那么年轻,别说什么死不死的。”

房子成了宋巧的,那大哥宋建国自然成了管事的,他是副,冉大爷是正。

朱大爷不负众望,找到机械二厂的厂长的侄媳妇的表姑的舅舅,人现在是纺织厂的管理科。

纺织厂原先有个食堂临街,就因为临街常常被偷粮食,后面被用作库房。

前几年,纺织厂效益不好停了两个车间,库房也闲置几个,其中就有临街的食堂。

现在厂子有资金缺口想给补上。

《人民日报》上说要改革开放,发展市场经济吗?

他们厂子里就此开会讨论了,所谓的市场经济就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可以处理到不需要的资产。

听到朱大爷传话的时候,宋巧觉得不是那么回事。

可朱大爷让宋巧甭管,人家能办手续,而且现在纺织厂在后面,根本没在这片,所以不影响他们做生意。

“人家都开会能行,咱们别问这么多。”

这下宋巧品出味儿,就是趁着百废待兴的时候捡漏呗。

她见了纺织厂的管理科科长,又见了厂长,交流几回发现确实没问题,这食堂很顺利给定下来。

厂委和厂里的领导带着宋巧去了纺织工业部。

办公室的干事看见纺织厂的决议和相关文件条例,在领导的指示下,摸石头过河给他们更换证件。

看着几个办公室的领导围坐在一块。

宋巧更加确信。

乱啊,捡漏啊。

可她晓得她的胆子就只能捡这块的。

面积不大,资金还成,往后要是扯起来在人情上,她还能占个理。

买下纺织厂的食堂花了四万八,一下就出去近四分之一。

所以准备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二楼的时候,宋巧找上东山岛的建筑合作社。

合作社一直觉得对不住宋巧,他们的做法也被诟病不少,所以根本没谈价格,直接按照市场最低价帮宋巧修建二楼。

这回宋巧为了节约钱,是动用了所有建筑方面的关系。

食堂主体结构是钢筋和水泥筑成的,按道理结构承载力方面不成问题。

可推开门,闻着扑面而来的陈旧味道,宋巧有些拿不稳。

毕竟她的心态是能省则省,往往这种利己就容易出问题。

她又找上部队指挥所的李军,对方给她请来住建局的专家,别人带着小年轻,拿着仪器上门。

对方指着中间的方型柱,重新加固过就没啥问题,可以在上面搭建一层。

这下宋巧的心放回肚子里。

妇女工友拿的是最低的工钱,为此宋巧包她们的住宿和一日三餐。

饭菜就在冉氏炒菜馆做,她租了一辆三轮车每天给她们送饭。

渐渐地,大家伙又想起之前跟着宋巧到滨海市拉工程的日子。

“现在合作社的工程不多,你的工程是年后第一个。”

就因为收入不高,好多跟着宋巧的元老都走了,现在这批队伍只有两三个和宋巧相熟的。

“生产队要分田了,就连渔场也要根据各家经济能力承包给各家,人家瞧着这边挣不到钱,不如回村里去。”

“村里有老爷们,要我们干啥!”

“就是,之前合作社有工程时候,咱们腰杆多硬啊。”

宋巧站在一旁听着她们唠着,语气里多少都带着不甘和惋惜。

“你们回村了,家属院呢?”

有人嗤笑:“人家男人好歹有工资,比咱们强。”

但也有人知道家属院八卦:“抢名额呗,之前因为抢糊纸盒子还闹了几回呢。”

宋巧没在妇联干时候,倒听说过,她当时忙着冉氏炒菜馆的事就没放在心上。

“宋老师,你要不开个建筑公司呗,咱们跟着你干!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必读小说